“社会学”(sociology)一词最早由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于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意指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学科。社会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社会学阶段、现代社会学阶段和当代社会学阶段。古典社会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学在欧洲有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三大传统: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传统;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传统;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史观传统。这三大传统深重影响了其后社会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学,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学研究中心开始欧陆扩展到美国。社会学传入美国之后,受美国本土实用主义的影响,研究旨趣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从重理论思辨转向重经验研究,并力求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在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低潮时期,美国的大萧条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在求解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学更为明显地向应用研究方向转型——社会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形成了众多很有价值的、基于美国本土化特征的社会学理论,如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等。当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也在此时大放异彩。当代社会学,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是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发展阶段。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学在各个主要国家都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不同的理论思潮。尽管社会学家在传统-现代、客观—主观、宏观—微观、社会—个人、行动-结构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对立情况,但却强化了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相互对话、彼此借鉴和互相渗透的融合趋势。与此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强化了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兴起了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发展社会学理论,引发了世界社会学届对现代化问题持续关注。社会学的本土化、时代化趋势日益明显。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各主干学科相继传入中国。1891年,康有为将“群学”列入万木草堂教学大刚之经世之学。1897年,严复开始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TheStudyofSociology),于1903年以《群学肄言》足本出版。1916年,康宝忠在北京大学开讲社会学。此后,中国学者不断推进了社会学的中国化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二级学科。民国时期的社会学与社会调查一度引起过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学虽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科调整而一度取消,但改革开放以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学得到迅速恢复与重建,并在持续发展中稳步推进了学术自觉,形成了“志在富民”的研究趋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谱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经过改革开放与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协力奋斗,社会学已经成长为一门学科领域广泛、学科知识体系完备、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相对完整的成熟学科。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学进一步加快了学科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都得到与时俱进的拓展,社会学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坚实学理支撑。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学届在深耕学术厚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中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提振内需研究等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更多详情
“社会学”(sociology)一词最早由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于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意指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学科。社会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社会学阶段、现代社会学阶段和当代社会学阶段。古典社会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学在欧洲有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三大传统: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传统;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传统;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史观传统。这三大传统深重影响了其后社会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学,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学研究中心开始欧陆扩展到美国。社会学传入美国之后,受美国本土实用主义的影响,研究旨趣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从重理论思辨转向重经验研究,并力求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在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低潮时期,美国的大萧条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在求解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学更为明显地向应用研究方向转型——社会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形成了众多很有价值的、基于美国本土化特征的社会学理论,如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等。当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也在此时大放异彩。当代社会学,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是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发展阶段。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学在各个主要国家都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不同的理论思潮。尽管社会学家在传统-现代、客观—主观、宏观—微观、社会—个人、行动-结构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对立情况,但却强化了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相互对话、彼此借鉴和互相渗透的融合趋势。与此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强化了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兴起了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发展社会学理论,引发了世界社会学届对现代化问题持续关注。社会学的本土化、时代化趋势日益明显。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各主干学科相继传入中国。1891年,康有为将“群学”列入万木草堂教学大刚之经世之学。1897年,严复开始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TheStudyofSociology),于1903年以《群学肄言》足本出版。1916年,康宝忠在北京大学开讲社会学。此后,中国学者不断推进了社会学的中国化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二级学科。民国时期的社会学与社会调查一度引起过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学虽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科调整而一度取消,但改革开放以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学得到迅速恢复与重建,并在持续发展中稳步推进了学术自觉,形成了“志在富民”的研究趋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谱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经过改革开放与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协力奋斗,社会学已经成长为一门学科领域广泛、学科知识体系完备、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相对完整的成熟学科。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学进一步加快了学科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都得到与时俱进的拓展,社会学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坚实学理支撑。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学届在深耕学术厚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中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提振内需研究等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更多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