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
×
i
专业代码:
切换专业

民族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该学科因欧洲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差异和命名机缘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名称,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以“民族学”(“Ethnology”)称之,英国以“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称之,美国则用“文化人类学”(“CultureAnthropology”)之名。然而,其学科渊源、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却存在着高度同一性,仅有关注焦点略有些微差异,难以清晰区分开来,故学科的国际组织名曰“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我国亦建立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学及人类学的思想和著述开始传入中国,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1926年,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对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标志着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中国化不断推进,先后启动了少数民族访问团、少数民族历史社会调查、民族识别等国家主导的系列大型调查研究项目,使民族学深度融入国家建设之中。改革开放后,民族学研究者围绕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调查、“一带一路”倡议、民族团结与进步、创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民族学学科建设进入正规化、系统化阶段,开始设置民族学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师资队伍规模逐渐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迅速提升,教学科研成果稳步增长。目前,全国共设有民族学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每年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约2000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二、学科内涵民族学主要研究不同人群的社会文化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通过实地调查和跨文化比较的方法揭示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认识人类社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互相理解交流、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对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福祉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的焦点问题之一。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属性。中国民族学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于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地区实践、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世界民族、国际移民等进行学理性阐释和理论建构。民族学的知识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国际上关于民族、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的理论,民族、国族、族群、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范畴,中国各民族、中华民族、世界民族等的历史和现实的知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民族事务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及语言知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知识,影像拍摄和制作知识等。民族学研究要求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之中通过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按照“从实求知”的研究路径,归纳分析出民族现象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观点。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民族学研究方法可借鉴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影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课堂的理论知识+田野调查+研究对象语言+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维模式,形成“民族志+”的调查研究成果。三、学科范围民族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设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为指导,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为目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战略,按照学科方法论研究的逻辑,设置3个二级学科,即: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2.中华民族学;3.人类学与世界民族。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国别化、时代化及其具体政策和实践;中华民族学主要研究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等;人类学与世界民族主要研究全球范围内的民族、族群和跨区域的人口流动、市场体系、社会治理等现象,以及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比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四、培养目标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征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理解与执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拥有坚实的民族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及其他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具有研究民族及其社会文化的能力,胜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及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设计策划及组织实施。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征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深入理解与自觉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拥有坚实宽广的民族学基础理论和全面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田野工作及其他方法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能够系统性、学理化解释民族及其社会文化现象并完成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具备高质量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设计策划及组织实施的能力。五、相关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宗教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更多详情

展开
专业代码:
切换专业

民族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该学科因欧洲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差异和命名机缘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名称,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以“民族学”(“Ethnology”)称之,英国以“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称之,美国则用“文化人类学”(“CultureAnthropology”)之名。然而,其学科渊源、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却存在着高度同一性,仅有关注焦点略有些微差异,难以清晰区分开来,故学科的国际组织名曰“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我国亦建立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学及人类学的思想和著述开始传入中国,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1926年,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对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标志着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中国化不断推进,先后启动了少数民族访问团、少数民族历史社会调查、民族识别等国家主导的系列大型调查研究项目,使民族学深度融入国家建设之中。改革开放后,民族学研究者围绕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调查、“一带一路”倡议、民族团结与进步、创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民族学学科建设进入正规化、系统化阶段,开始设置民族学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师资队伍规模逐渐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迅速提升,教学科研成果稳步增长。目前,全国共设有民族学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每年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约2000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二、学科内涵民族学主要研究不同人群的社会文化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通过实地调查和跨文化比较的方法揭示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认识人类社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互相理解交流、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对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福祉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的焦点问题之一。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属性。中国民族学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于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地区实践、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世界民族、国际移民等进行学理性阐释和理论建构。民族学的知识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国际上关于民族、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的理论,民族、国族、族群、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范畴,中国各民族、中华民族、世界民族等的历史和现实的知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民族事务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及语言知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知识,影像拍摄和制作知识等。民族学研究要求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之中通过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按照“从实求知”的研究路径,归纳分析出民族现象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观点。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民族学研究方法可借鉴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影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课堂的理论知识+田野调查+研究对象语言+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维模式,形成“民族志+”的调查研究成果。三、学科范围民族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设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为指导,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为目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战略,按照学科方法论研究的逻辑,设置3个二级学科,即: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2.中华民族学;3.人类学与世界民族。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国别化、时代化及其具体政策和实践;中华民族学主要研究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等;人类学与世界民族主要研究全球范围内的民族、族群和跨区域的人口流动、市场体系、社会治理等现象,以及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比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四、培养目标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征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理解与执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拥有坚实的民族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及其他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具有研究民族及其社会文化的能力,胜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及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设计策划及组织实施。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征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深入理解与自觉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拥有坚实宽广的民族学基础理论和全面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田野工作及其他方法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能够系统性、学理化解释民族及其社会文化现象并完成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具备高质量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设计策划及组织实施的能力。五、相关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宗教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更多详情

展开
搜索
加载更多
- 到底了 -
icon
没有内容
条件筛选
地区名称
综合实力等级
择校顺序等级
论文质量等级
得分
地区名称
收起
全部
北京
天津
山西
综合实力等级
收起
全部
A++
A+
A
论文质量等级
收起
全部
A++
A+
A
择校顺序等级
收起
全部
A++
A+
A
重置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