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学是研究内陆水域和海洋经济动植物生活史过程、生物资源结构和数量变动规律、资源开发利用及养护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二级学科包括水产养殖学、捕捞学、渔业资源学、水产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医学、水产设施与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渔业经济与管理等。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渔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最早的一种,人类不仅捕捞和利用天然水产资源,而且还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从事水产养殖与渔业资源增殖活动。早期渔业生产具有经验性,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进步推动水产学科快速发展。海洋渔业从沿海作业逐步向外海和远洋发展,成为全球性海洋开发产业。水产养殖业以生物学为基础,从种质优化到苗种繁育以及成体养殖的人工控制程度日益提高,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水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大量优质蛋白质,改善人类食物结构,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对优质食物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水产学科与国计民生有重要关系。该学科发展融合了生物学、生态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我国水产生产历史悠久,是世界重要渔业国家之一。2400多年前范蠡所著的《养鱼经》是世界最早的养鱼专业文献,唐代陆龟蒙所著的《渔具诗并序》是我国最早的渔具渔法分类文献,当时沿海地区的捕捞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内陆水域的捕捞和养殖业相当普遍,而且我国水产生产技术先后流传到东南亚、中东和欧洲。明代起,渔户鲜鱼贸易方兴未艾。明末清初,桑基鱼塘农业初具雏形。清代以后,池塘渔业日益发展,并在清末及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以来,淡水养殖业突破了青鱼、草鱼、鲢和鳙人工繁殖技术难关,“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精养法成为池塘养殖技术的核心。鱼类的引种与驯化、优良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饲料蛋白源的开发、人工配合饲料的多样化和商品化、高效健康鱼药与鱼病防治技术使用、池塘增氧机和投饲机等机械的大量应用等,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池塘养鱼模式向多种形式的综合养殖、生态养殖方向发展,大中型湖泊和水库采取网箱、网围、网栏精养与网外增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已遍及全国。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兴起,成为淡水渔业新的热点。海水养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获得海带自然光低温育苗、筏式全人工养殖和海带南移多项成果后,紫菜人工采苗与养成技术也取得突破;到六十年代,掀起了以海带、紫菜养殖为标志的第一次养殖浪潮。七、八十年代突破了中国对虾、栉孔扇贝的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和养成技术,对虾养殖和扇贝、牡蛎等养殖迅速发展,掀起了第二、三次海水养殖浪潮。21世纪初,掀起了以海水鱼类养殖为标志的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以及以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养殖为代表的第五次海水养殖浪潮。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以捕捞为主,1988年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1989年以来我国水产品产量雄踞世界首位,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主要渔业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近海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近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查明了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习性、洄游分布及渔场范围。超声波探鱼仪、合成纤维材料、船用平板冷冻机等各种装备出现,工业化捕鱼迅速发展,实现精准捕捞和船上冷藏加工,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进入新世纪,水产良种加快培育,高效饲料普遍应用,病害防控不断完善,池塘标准化改造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牧场、养殖增殖工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等研究,先后开发出各种类型的人工鱼礁、海水抗风浪养殖设施、深远海养殖工船、陆基工厂化养殖设施、资源增殖放流设施等,为水产增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程技术支撑。渔业资源学的研究已从单鱼种水平转向多鱼种、鱼类群落和海洋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将单因子资源评估模型发展到多因子资源综合评估模型,结合统计学、计算机等技术对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进行模拟研究。捕捞学研究已从追求高效捕捞的目标转向节能、环境友好的生态型选择性捕捞发展,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进入新时代,水产产业延续多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水产育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低碳模式不断推广,智慧渔业不断发展,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彰显,科学有序地促进了渔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水产发展更聚焦于淡水渔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及海洋渔业的装备能力提升和产业空间拓展。池塘绿色养殖和综合种养新模式、现代化海洋牧场多元融合新业态、深远海大型智能精准养殖等新模式发展迅速。大型深水网箱、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海洋牧场监测无人艇、网箱巡检与投饵机器人、无人采收机器人、生物资源监测无人船等无人作业装备与智能化设施平台的应用,对于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带动渔业产业升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聚焦水产种业、生态养殖、资源增殖、友好捕捞、精深加工等业态,进一步实现水产主养对象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水产品智能化作业装备与技术、水产品高值加工技术、鱼类高效疫苗开发与应用技术等技术突破,构建智慧养殖、智能捕捞和绿色加工等新生产体系,创建现代渔业科技研究与示范平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形成三产融合、链条完整产业集群和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我国水产科技由并跑向领跑的跨越。更多详情
水产学是研究内陆水域和海洋经济动植物生活史过程、生物资源结构和数量变动规律、资源开发利用及养护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二级学科包括水产养殖学、捕捞学、渔业资源学、水产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医学、水产设施与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渔业经济与管理等。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渔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最早的一种,人类不仅捕捞和利用天然水产资源,而且还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从事水产养殖与渔业资源增殖活动。早期渔业生产具有经验性,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进步推动水产学科快速发展。海洋渔业从沿海作业逐步向外海和远洋发展,成为全球性海洋开发产业。水产养殖业以生物学为基础,从种质优化到苗种繁育以及成体养殖的人工控制程度日益提高,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水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大量优质蛋白质,改善人类食物结构,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对优质食物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水产学科与国计民生有重要关系。该学科发展融合了生物学、生态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我国水产生产历史悠久,是世界重要渔业国家之一。2400多年前范蠡所著的《养鱼经》是世界最早的养鱼专业文献,唐代陆龟蒙所著的《渔具诗并序》是我国最早的渔具渔法分类文献,当时沿海地区的捕捞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内陆水域的捕捞和养殖业相当普遍,而且我国水产生产技术先后流传到东南亚、中东和欧洲。明代起,渔户鲜鱼贸易方兴未艾。明末清初,桑基鱼塘农业初具雏形。清代以后,池塘渔业日益发展,并在清末及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以来,淡水养殖业突破了青鱼、草鱼、鲢和鳙人工繁殖技术难关,“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精养法成为池塘养殖技术的核心。鱼类的引种与驯化、优良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饲料蛋白源的开发、人工配合饲料的多样化和商品化、高效健康鱼药与鱼病防治技术使用、池塘增氧机和投饲机等机械的大量应用等,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池塘养鱼模式向多种形式的综合养殖、生态养殖方向发展,大中型湖泊和水库采取网箱、网围、网栏精养与网外增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已遍及全国。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兴起,成为淡水渔业新的热点。海水养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获得海带自然光低温育苗、筏式全人工养殖和海带南移多项成果后,紫菜人工采苗与养成技术也取得突破;到六十年代,掀起了以海带、紫菜养殖为标志的第一次养殖浪潮。七、八十年代突破了中国对虾、栉孔扇贝的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和养成技术,对虾养殖和扇贝、牡蛎等养殖迅速发展,掀起了第二、三次海水养殖浪潮。21世纪初,掀起了以海水鱼类养殖为标志的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以及以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养殖为代表的第五次海水养殖浪潮。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以捕捞为主,1988年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1989年以来我国水产品产量雄踞世界首位,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主要渔业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近海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近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查明了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习性、洄游分布及渔场范围。超声波探鱼仪、合成纤维材料、船用平板冷冻机等各种装备出现,工业化捕鱼迅速发展,实现精准捕捞和船上冷藏加工,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进入新世纪,水产良种加快培育,高效饲料普遍应用,病害防控不断完善,池塘标准化改造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牧场、养殖增殖工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等研究,先后开发出各种类型的人工鱼礁、海水抗风浪养殖设施、深远海养殖工船、陆基工厂化养殖设施、资源增殖放流设施等,为水产增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程技术支撑。渔业资源学的研究已从单鱼种水平转向多鱼种、鱼类群落和海洋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将单因子资源评估模型发展到多因子资源综合评估模型,结合统计学、计算机等技术对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进行模拟研究。捕捞学研究已从追求高效捕捞的目标转向节能、环境友好的生态型选择性捕捞发展,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进入新时代,水产产业延续多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水产育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低碳模式不断推广,智慧渔业不断发展,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彰显,科学有序地促进了渔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水产发展更聚焦于淡水渔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及海洋渔业的装备能力提升和产业空间拓展。池塘绿色养殖和综合种养新模式、现代化海洋牧场多元融合新业态、深远海大型智能精准养殖等新模式发展迅速。大型深水网箱、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海洋牧场监测无人艇、网箱巡检与投饵机器人、无人采收机器人、生物资源监测无人船等无人作业装备与智能化设施平台的应用,对于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带动渔业产业升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聚焦水产种业、生态养殖、资源增殖、友好捕捞、精深加工等业态,进一步实现水产主养对象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水产品智能化作业装备与技术、水产品高值加工技术、鱼类高效疫苗开发与应用技术等技术突破,构建智慧养殖、智能捕捞和绿色加工等新生产体系,创建现代渔业科技研究与示范平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形成三产融合、链条完整产业集群和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我国水产科技由并跑向领跑的跨越。更多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