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历史排名
专业排名
专业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行


太原科技大学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太原科技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也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基地。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06年)、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2016年)、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1952年,学校前身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创建,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奠基人、中国内燃机研制先驱支秉渊先生出任校长。1953年学校划归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1955年长春汽校、汉口机器制造学校锻冲专业并入。1960年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1965年大连工学院、沈阳机电学院起重输送机械专业并入。1998年改为省部共建、省管为主。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学校秉承“负重奋进,笃行求实”的精神,经过近七十年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文理科为两翼,装备制造主流学科特色鲜明,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教育合理衔接的研究应用型大学。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个,其中,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25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7个,山西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专业1个。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个、省级认定产业学院2个、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4个,山西省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个。学校现有省级“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高等教育“百亿工程”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学科1个,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2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学科群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6个,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拥有工商管理(MBA)、法律、社会工作、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交通运输、工程管理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0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省级中试基地1个;其他类型平台15个。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5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8.6%,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695人,集聚了一批长江学者、杰青、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高校中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2017年,我校重型机械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黄庆学教授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000余人,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学校设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学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山西省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多年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现有国家科学进步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近五年获省部级奖励50余项、成果转化165项、授权专利1100余项、出版专著126部、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0余项,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150余项,各类项目总数260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6亿元。学校是产学研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2001年学校联合太重集团、太钢集团、柳工集团、徐工集团、山推集团等全国40多家机械制造骨干企业成立产学研董事会,先后与三一重工、中信重工、中联重工、徐工、柳工、洛阳轴承等全国三百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关系,并与江苏海安县合作建设海安锻压装备产业研究院,与山西省晋城市合作建设晋城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培养出14万余名优秀学生,校友遍布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许多校友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一流的工程师和杰出的企业家。北斗三号总设计师陈忠贵,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阳升,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岳普煜,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文,洛阳轴承集团公司董事长赵东海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路线,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匈牙利、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数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大学生长短期交流学习、硕博士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和科研合作等。2023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实现国际化办学的重大突破。
展开
指标体系
2025
中国大学排名

第339名/C
综合实力
第413名/D+
择校顺序
省份第8名/山西省
学校类型第127名/理工
学校参考类工学类
升学率
第427名

D+
新生质量
第417名

D+
就业质量
第432名

D+
薪酬
第369名

C
教师水平
第397名

C
教师绩效
第452名

D+
论文质量
第261名

C+
历史排名
2025
滑动查看更多历史排名
中国大学排名
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
第
名






专业排名
2025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01
经济学
177
D
020109
数字经济
97
D
030101
法学
254
D+
030102
知识产权
72
E+
030302
社会工作
90
C+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73
C+
050201
英语
428
D
050207
日语
155
C
070104
数据计算及应用
10
B
071202
应用统计学
75
C
080102
工程力学
67
E+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0
B+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0
B+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58
B
080205
工业设计
89
C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35
C+
080207
车辆工程
54
B
080213
智能制造工程
100
C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93
C
080404
冶金工程
23
D+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30
D
080411
焊接技术与工程
9
B+
080412
功能材料
20
C+
08050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93
D
080504
储能科学与工程
63
E+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25
C+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52
C+
080703
通信工程
137
C+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98
C
080801
自动化
82
B
080803
机器人工程
61
B
080806
智能装备与系统
6
C+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65
B
080902
软件工程
125
B
080905
物联网工程
75
B
080907
智能科学与技术
44
B
08091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07
B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94
D
081302
制药工程
142
D
081304
能源化学工程
35
D+
081501
采矿工程
41
E
081504
油气储运工程
22
D
081801
交通运输
57
D
081802
交通工程
60
D
081811
智慧交通
21
E-
082502
环境工程
179
D+
082503
环境科学
123
E+
082504
环境生态工程
40
C
082505
环保设备工程
10
D+
082506
资源环境科学
21
E-
082901
安全工程
81
D+
082902
应急技术与管理
25
D+
083001
生物工程
167
E+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1
C+
120202
市场营销
81
B+
120203
会计学
260
D+
120602
物流工程
32
C+
120701
工业工程
61
C
130402
绘画
124
E+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82
D+
130503
环境设计
254
D+
130504
产品设计
114
C+
专业类排名
2025
专业类代码
专业类名称
排名
等级
0201
经济学类
182
C
0301
法学类
234
C
0303
社会学类
122
C
0402
体育学类
306
D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353
D+
0701
数学类
248
C
0712
统计学类
175
C
0801
力学类
75
E
0802
机械类
59
B+
0804
材料类
108
B
0805
能源动力类
177
D
0806
电气类
138
C+
0807
电子信息类
187
B
0808
自动化类
66
B+
0809
计算机类
125
B+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193
C
0815
矿业类
58
D
0818
交通运输类
81
D+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178
C
0829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69
C
0830
生物工程类
225
E+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284
D+
1202
工商管理类
295
C
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51
C
1207
工业工程类
64
C
1304
美术学类
342
E
1305
设计学类
257
C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
2023
2022
年份
取消
20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