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
×
i
生态学
专业代码:0713
切换专业

“生态学”(Ecology)作为科学术语,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Haeckel)于1866年提出。其德语原文(Ökologie)取自希腊语的oikos(“家”或“住所”)和logos(“研究”),意为研究居家的学问,引申为研究居住环境的科学。传统上,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其经典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但生态学科的起源早于“生态学”这一术语的提出。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于19世纪初在南美洲进行考察时,就对植物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开展了研究;而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的演化理论基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这些早期研究促进了生态学科的起源与确立。丹麦植物学家约翰内斯•尤金纽斯•布洛•瓦尔明(JohannesEugeniusBülowWarming)对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开展了系统研究,于1895年发表了《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的生态学教科书之一。瓦尔明最早在大学内开设了生态学课程,这标志着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大学的教育体系。1913年和1915年,英国和美国生态学会先后成立,两个学会分别创立了JournalofEcology以及Ecology两本学术期刊,专门发表关于生态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说明生态学在当时已经具备了较大的发展规模,且生态学研究人员具有了较强的学科认同感,并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会组织。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阿瑟•坦斯利(Arthur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拓展了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使其逐渐超越了传统生物学的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进而带来了一系列区域与全球性的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例如食物短缺、资源稀缺、环境污染、全球变化、物种灭绝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Carson)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阐述了人们因忽视了植物、动物、土壤、水源等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导致了没有鸟类鸣叫的死亡寂静,揭示了人类活动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所带来的后果。这些发现促使整个社会开始反思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学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些生态与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是大自然的认识论,也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的实践论,因而受到公众、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强大社会需求为生态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拓展提供了舞台,促进了生态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生态学长期以来的纯自然主义倾向,使得生态学越来越紧密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实践。进入21世纪,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科学基础,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中国教育界将生态学从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提升为一级学科,使生态学成为自然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这不仅为我国,也为世界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借鉴,同时对生命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体系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背景下,生态学的科学内涵和社会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学不再仅限于生物学范畴内的研究,而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理论体系、并具有广泛应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因此,生态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明显变化,而生态学的定义也不能再局限于当初经典的定义。结合现代生态学发展动向,归纳各种观点,可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宏观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的科学,它为人类认识、保护和利用自然,维持可持续生物圈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途径。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生态学科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融合了生物学、地学、环境学、资源学乃至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同时,生态学科紧密地关注人类社会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视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推动生物圈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多详情

展开
生态学
专业代码:0713
切换专业

“生态学”(Ecology)作为科学术语,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Haeckel)于1866年提出。其德语原文(Ökologie)取自希腊语的oikos(“家”或“住所”)和logos(“研究”),意为研究居家的学问,引申为研究居住环境的科学。传统上,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其经典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但生态学科的起源早于“生态学”这一术语的提出。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于19世纪初在南美洲进行考察时,就对植物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开展了研究;而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的演化理论基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这些早期研究促进了生态学科的起源与确立。丹麦植物学家约翰内斯•尤金纽斯•布洛•瓦尔明(JohannesEugeniusBülowWarming)对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开展了系统研究,于1895年发表了《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的生态学教科书之一。瓦尔明最早在大学内开设了生态学课程,这标志着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大学的教育体系。1913年和1915年,英国和美国生态学会先后成立,两个学会分别创立了JournalofEcology以及Ecology两本学术期刊,专门发表关于生态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说明生态学在当时已经具备了较大的发展规模,且生态学研究人员具有了较强的学科认同感,并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会组织。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阿瑟•坦斯利(Arthur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拓展了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使其逐渐超越了传统生物学的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进而带来了一系列区域与全球性的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例如食物短缺、资源稀缺、环境污染、全球变化、物种灭绝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Carson)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阐述了人们因忽视了植物、动物、土壤、水源等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导致了没有鸟类鸣叫的死亡寂静,揭示了人类活动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所带来的后果。这些发现促使整个社会开始反思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学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些生态与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是大自然的认识论,也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的实践论,因而受到公众、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强大社会需求为生态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拓展提供了舞台,促进了生态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生态学长期以来的纯自然主义倾向,使得生态学越来越紧密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实践。进入21世纪,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科学基础,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中国教育界将生态学从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提升为一级学科,使生态学成为自然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这不仅为我国,也为世界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借鉴,同时对生命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体系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背景下,生态学的科学内涵和社会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学不再仅限于生物学范畴内的研究,而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理论体系、并具有广泛应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因此,生态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明显变化,而生态学的定义也不能再局限于当初经典的定义。结合现代生态学发展动向,归纳各种观点,可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宏观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的科学,它为人类认识、保护和利用自然,维持可持续生物圈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途径。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生态学科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融合了生物学、地学、环境学、资源学乃至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同时,生态学科紧密地关注人类社会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视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推动生物圈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多详情

展开
搜索
icon
兰州大学
Lanzhou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甘肃省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综合类
icon
北京师范大学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北京市
学校类型:师范
学校参考类型:文科类
icon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北京市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综合类
4
北京林业大学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北京市
学校类型:林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5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云南省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综合类
6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福建省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综合类
7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北京市
学校类型:理工
学校参考类型:理文类
8
华东师范大学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上海市
学校类型:师范
学校参考类型:综合类
9
中山大学
Sun Yat-sen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广东省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10
西藏大学
Tibet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西藏区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综合类
11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浙江省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理文类
12
中国农业大学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北京市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13
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江苏省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理文类
14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上海市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综合类
15
四川大学
Sichuan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四川省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理文类
1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等级:B+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湖南省
学校类型:林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17
东北林业大学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黑龙江省
学校类型:林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18
福建师范大学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等级:B+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福建省
学校类型:师范
学校参考类型:文理类
19
东北师范大学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吉林省
学校类型:师范
学校参考类型:综合类
20
南京林业大学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109
所在地:江苏省
学校类型:林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加载更多
- 到底了 -
icon
没有内容
条件筛选
地区名称
综合实力等级
择校顺序等级
论文质量等级
得分
地区名称
收起
全部
北京
天津
山西
综合实力等级
收起
全部
A++
A+
A
论文质量等级
收起
全部
A++
A+
A
择校顺序等级
收起
全部
A++
A+
A
重置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