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
×
i
植物保护
专业代码:0904
切换专业

植物保护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是在人类长期研究和控治农业有害生物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石,人类依赖植物生产获取食品、其他产业原材料和适宜的生态环境。然而,农业有害生物的暴发流行和猖獗为害常使农作物、森林、草原和其他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粮食供给危机,甚至灾难。自有农业以来,人类对农业有害生物及其防控技术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有害生物的种类鉴定、发生发展和为害规律的研究以及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于19世纪中叶分别建立了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学科。20世纪40年代,以DDT和2,4-D为代表的化学农药问世并开始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大量应用,迅速催生了农药学学科。随着过度依赖和滥用传统化学农药导致负面作用的逐渐显现和人类对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风险低、非靶标生物友好为特征的新型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等为核心的现代绿色农药的概念逐步建立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下世界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随着对农业有害生物与作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的深入,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植物保护理论与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196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了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研讨会,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论与策略。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的先后导入并在植物保护科学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等传统学科派生出新的研究领域。入侵生物学、转基因生物安全、有害生物基因组学、生物防治学、免疫防控、生态调控、核酸农药、手性农药、纳米农药、智慧植保等植物保护各分支学科方兴未艾。植物保护学科正在朝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发展,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互协调的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都对现代植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已成为保护国家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环境污染、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更多详情

展开
植物保护
专业代码:0904
切换专业

植物保护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是在人类长期研究和控治农业有害生物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石,人类依赖植物生产获取食品、其他产业原材料和适宜的生态环境。然而,农业有害生物的暴发流行和猖獗为害常使农作物、森林、草原和其他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粮食供给危机,甚至灾难。自有农业以来,人类对农业有害生物及其防控技术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有害生物的种类鉴定、发生发展和为害规律的研究以及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于19世纪中叶分别建立了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学科。20世纪40年代,以DDT和2,4-D为代表的化学农药问世并开始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大量应用,迅速催生了农药学学科。随着过度依赖和滥用传统化学农药导致负面作用的逐渐显现和人类对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风险低、非靶标生物友好为特征的新型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等为核心的现代绿色农药的概念逐步建立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下世界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随着对农业有害生物与作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的深入,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植物保护理论与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196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了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研讨会,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论与策略。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的先后导入并在植物保护科学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等传统学科派生出新的研究领域。入侵生物学、转基因生物安全、有害生物基因组学、生物防治学、免疫防控、生态调控、核酸农药、手性农药、纳米农药、智慧植保等植物保护各分支学科方兴未艾。植物保护学科正在朝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发展,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互协调的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都对现代植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已成为保护国家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环境污染、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更多详情

展开
搜索
icon
中国农业大学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北京市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icon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浙江省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理文类
ico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陕西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4
南京农业大学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江苏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农学类
5
华中农业大学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A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湖北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6
贵州大学
Guizhou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贵州省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综合类
7
华南农业大学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广东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8
福建农林大学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等级:B+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福建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9
西南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重庆市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文理类
10
沈阳农业大学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等级:B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辽宁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农学类
11
云南农业大学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等级:B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云南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农学类
12
南开大学
Nankai University
985211双一流
等级:B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天津市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参考类型:综合类
13
山东农业大学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等级:B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山东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理科类
14
吉林农业大学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等级:B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吉林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农学类
1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C+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四川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农学类
16
安徽农业大学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等级:C+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安徽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农学类
17
湖南农业大学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等级:C+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湖南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农学类
18
华东理工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1双一流
等级:C+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上海市
学校类型:理工
学校参考类型:理文类
19
华中师范大学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11双一流
等级:C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湖北省
学校类型:师范
学校参考类型:教育类
20
河北农业大学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等级:C
学校数量:45
所在地:河北省
学校类型:农业
学校参考类型:农学类
加载更多
- 到底了 -
icon
没有内容
条件筛选
地区名称
综合实力等级
择校顺序等级
论文质量等级
得分
地区名称
收起
全部
北京
天津
山西
综合实力等级
收起
全部
A++
A+
A
论文质量等级
收起
全部
A++
A+
A
择校顺序等级
收起
全部
A++
A+
A
重置
确定